走進超市,貨架上的酸奶、乳酸飲料、乳酸菌飲料讓人眼花繚亂。商家打著“益生菌”“活菌”“健康”的旗號,卻暗藏高糖、低營養的“小甜水”。今天,我們就從產品分類、包裝標識、營養成分三大維度,教你科學區分這三類產品,避開消費誤區!
一、本質區別:乳制品 vs 含乳飲料
-
酸奶(發酵乳)
• 定義:以生牛乳或奶粉為原料,經殺菌、發酵制成,蛋白質含量≥2.9%(純酸奶)或≥2.3%(風味酸奶)。
• 分類:
? 酸乳:僅含生牛乳和發酵菌種(如保加利亞乳桿菌、嗜熱鏈球菌)。
? 風味酸乳:添加水果、谷物等成分,但乳含量≥80%。 -
乳酸飲料
• 本質:配制型含乳飲料,由乳粉、水、糖、酸味劑等調配而成,蛋白質含量≥1.0%。
• 特點:口感酸甜,但營養價值低,常見如“酸酸乳”“優酸乳”。 -
乳酸菌飲料
• 本質:發酵型含乳飲料,經乳酸菌發酵后加水調配,蛋白質含量≥0.7%。
• 分類:
? 活菌型:需冷藏,保質期短(約21天);
? 滅菌型:可常溫保存,保質期長(約180天)。
二、4招快速鑒別,看穿商家“障眼法”
-
看包裝名稱
• 酸奶:標注“發酵乳”“酸乳”“風味酸乳”等字樣。
• 乳酸(菌)飲料:名稱含“乳飲料”“酸奶飲品”等,且“飲料”“飲品”字體可能刻意縮小。 -
查執行標準
• 酸奶:國標為 GB 19302-2010(發酵乳)。
• 乳酸(菌)飲料:國標為 GB/T 21732-2008(含乳飲料)或 GB 7101-2022(飲料)。 -
盯營養成分表
• 蛋白質含量:
? 酸奶:≥2.3%(風味)或≥2.9%(純酸奶)。
? 乳酸飲料:≥1.0%;乳酸菌飲料:≥0.7%。
• 含糖量:乳酸菌飲料常添加大量糖分,熱量可能高于酸奶。 -
看儲存條件
• 活菌型產品需冷藏(2-6℃),保質期短;滅菌型可常溫存放,保質期長。
三、避開3大誤區,別被“偽科學”忽悠
-
誤區1:酸奶越濃稠越好?
• 市售酸奶的濃稠度可能因添加明膠、果膠等增稠劑而提升,與品質無關。 -
誤區2:乳酸菌種類越多越好?
• 菌種數量≠活性,需關注是否能存活到腸道(如嗜酸乳桿菌、雙歧桿菌更耐酸)。 -
誤區3:乳酸菌飲料能替代酸奶?
• 乳酸菌飲料蛋白質含量低,且活菌型產品需全程冷鏈,否則菌群活性會失效。
四、選購建議:健康消費指南
-
優先選酸奶:補充蛋白質和鈣,優選配料表簡單(生牛乳+菌種)、低糖的低溫活菌型產品。
-
乳酸菌飲料:適合追求口感或補充益生菌,但需注意糖分和儲存條件。
-
乳酸飲料:解渴為主,營養價值低,不建議長期飲用。